智能硬件的求医之路 传统医疗器械再造才是主流

点击数:9522015-07-10 10:05:09 来源: 上海美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咨询公司埃森哲今年4月份曾发布报告称,在老年人当中,希望获得互联网医疗健康工具以便于在家也能够获得医疗服务的需求的比例达到了67%。这个背景下,硬创团队们在发现穿戴设备从数据走到服务的路径太长以后,就顺势切入到了医疗设备市场。

目前智能医疗硬件可以大致分为数据服务产品和智能机器辅助产品,两类产品切入角度不同,最终都指向数据。

一、传统再造依然是主流

1、数据显示类产品。
这类产品只做数据呈现,例如众多手环和苹果的Apple watch。应用的场景往往是用户看到了数据,而不知道该干什么。

与穿戴类产品不同的是,这些数据不管是否准确,都反映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很多用户如果只看到一个异常的数据而没有相关的医疗建议跟进,则会给情绪带来波动,从而再次反馈在监测设备上。

而且在临床上,低成本,高效能的心电图已经取代了脉搏成为了检测心肺功能的基本手段,所以这类智能手表和手环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收窄。

2、智能升级类产品。
相关产品有糖护士手机血糖仪,久安医疗和小米联合推出的ihealth血压计,康康血压计,腾讯的糖大夫智能血糖仪等。这类产品是医疗硬创的主流,通用的模式和其他智能硬件差不离,将传统的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心电仪等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入蓝牙或者无线模块,连接手机APP提供服药、饮食和运动建议等家庭护理服务。

传统生理指标的监测本身就有固定的市场,智能化改造之后,更多的是借助数据在设备本身、手机、医院、云端等各个入口的交流和呈现,为疾病分析、诊断和预警提供依据。梦想是好的,但是与当地的医疗资源如何对接,显然是个浩繁的工程,O2O的资本泡沫不是轻易能吹得起来的。

二、从需求痛点入手的“有用”派

智能硬件的创业逻辑中,一直有关于技术驱动还是需求驱动的争议。技术驱动体现在前述提到的案例,有传统的刚性需求背书,所谓智能化更多着手于数据平台的打造。

而需求驱动类产品则瞄准了某一类人群的特殊要求,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团队是深圳的GYENNO,其旗下的智能防抖勺——睿餐,解决的是帕金森症等造成进食过程中有手抖症状的用户,目前在众筹平台上Pozible上拿到了100多万元的成绩。
不过,同样也面临着问题,比如医疗器械资质的审查,而且因为没有构建数据平台,后期的延伸服务空间受限。
  
三、平台割裂。在医疗平台的角逐上,BAT早已展开。

百度在硬件接入方面有未来商店,后端有百度健康云,百度健康平台上已覆盖4000家三甲医院、260万医生,而“百度医生”也app也在移动端开始布局;

腾讯则在去年通过接连投资丁香园、挂号网获得了医生资源和用户资源,随后并以微信为平台,推出以“微信公众号 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阿里同样有淘宝众筹,收购中信21世纪(已更名为阿里健康)后,又抛出了未来医院和药品安全计划两个打通智能化医疗的两条路,并且支付体系成熟完善。

但是三大平台在大方向的占位对于数据整合的帮助依然不大,创业团队们需要的一个能够提供低成本甚至免费,并且能够帮助其缩短开发周期的平台,BAT在这方面没有深耕不说,还需要一个第三方中立者来协同调度。

更何况,还有众多的硬件创业队伍希望自己掌握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方便应用系统扩展和后期大数据相关架构的搭建,自立门户和战队的选择,明显偏向前者。

智能医疗硬件支撑起移动医疗的蓝图必然是个长期战役,这里面除了先做到突破性的技术迭代以及海量的数据沉淀,还取决于优质医生资源的分配,以及医院拥抱信息和数据化管理的程度。


行业资讯